全球传播与阻力应对(下)
书名:全球融合大同思想 作者:杨思辉 本章字数:8112字 发布时间:2025-10-08

非盟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理论与非洲需求的高度契合”:



- 需求一:化解非洲部落与宗教冲突。非洲有3000多个民族、上百种宗教,部落冲突与宗教对立长期困扰区域发展——“和合共生论”的“价值共通”与“实践共生”,为冲突化解提供了新路径。例如,非盟借鉴“丝路计划”的“共同保护”模式,发起“非洲部落文化遗产联合保护项目”,让祖鲁族、科萨族、马赛族等冲突部落共同保护“草原岩画”(各部落的共同遗产),在“共同实践”中培育互信;


- 需求二:摆脱“文明边缘”的认知困境。长期以来,非洲文明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常被视为“边缘文明”“原始文明”——“和合共生论”的“主体平等”原则,明确反对“文明中心论”,主张非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非盟“非洲复兴”的理念高度契合。非盟在《2040人文交流议程》中特别强调:“非洲文明的价值不应由外部定义,而应在与其他文明的平等对话中自主阐释——‘和合共生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对话方法论”;


- 需求三:推动非洲内部的区域一体化。非盟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虽已启动,但因各国文化差异、信任不足,一体化进程缓慢——“和合共生论”的“文明互鉴”理念,被视为“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非盟计划在AfCFTA框架下,设立“文明互鉴专项基金”,支持各国开展“跨文明贸易文化交流”(如在贸易口岸设立“文明符号展示区”、在商务谈判中引入“阐释性倾听”方法),以“文化互信”促进“经济互融”。



非盟的实践,为“和合共生论”的区域扩散提供了“官方路径”的范本:不是让区域组织“全盘接受理论”,而是让理论“服务于区域自身需求”,通过“理论与区域需求的结合”,实现“理论落地”与“区域发展”的双赢。这种“需求导向”的扩散,正是“道法自然”智慧的体现——理论如同“水”,需顺应区域的“地形”(需求),才能自然流淌、滋养万物。



第二节 扩散中的双重阻力:文化保守势力的“消解传统”指责与个别国家的工具化企图



“和合共生论”的全球扩散并非一帆风顺,正如佛家所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理论的传播过程,必然伴随“苦厄”(阻力),而破解阻力的过程,也是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2032年至2033年,理论扩散遭遇最显著的双重阻力:一是文化保守势力以“消解传统”为由的抵制,二是个别国家试图将理论“政治化、工具化”的干预——这两种阻力,分别触及“和合共生论”的“传统与现代”“非政治化”两大核心原则,也倒逼笔者团队对理论进行更深入的辩护与完善。



1. 阻力一:文化保守势力的“消解传统”指责——以东南亚与非洲为例



文化保守势力的核心质疑是:“和合共生论”的“价值共通”与“文明互鉴”,本质是“用普世价值消解本土传统”,最终导致“文明的同质化”——这种质疑在东南亚与非洲表现得最为突出,且有具体的实践抵制案例:



- 东南亚案例:“传统习俗纯度”的争议。2032年8月,GACML东南亚协调中心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开展“跨宗教婚礼习俗交流”项目——邀请穆斯林、佛教、印度教家庭共同设计“融合式婚礼流程”(如穆斯林的“尼卡哈”仪式后,加入佛教的“献花”环节、印度教的“牵手”环节),旨在传递“习俗可互鉴、无需对立”的理念。但该项目遭到当地“伊斯兰文化保护协会”(一个保守派组织)的抵制:协会组织抗议活动,举着“守护伊斯兰婚礼的纯粹性,拒绝混合仪式”的标语,指责项目“用‘和合’之名,行‘稀释教义’之实”,最终迫使日惹地方政府暂停项目审批。协会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反对与其他宗教友好相处,但婚礼是伊斯兰教义的核心实践,不能为了‘互鉴’而改变——‘和合共生’不应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否则就是‘伪共生’。”


- 非洲案例:“部落语言保护”的抵制。2032年11月,非盟“部落文明对话项目”在肯尼亚开展“多部落语言共享课堂”——让马赛族、基库尤族的儿童一起学习对方的部落语言,并将两种语言的民间故事改编为“双语故事剧”。但该项目遭到马赛族传统长老会的反对:长老们认为“部落语言是马赛族身份的根,让儿童学习其他语言,会导致马赛族年轻一代‘忘记自己是谁’”,并联合向肯尼亚政府施压,要求停止项目。一位长老对笔者团队说:“我们知道‘和合’是好的,但‘和合’不能以失去‘我’为代价——如果马赛族的语言和故事都没了,我们还能算是马赛族吗?”



这些抵制的本质,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误读——保守势力将“传统”视为“静态的、不可改变的纯粹体”,而“和合共生论”认为“传统是动态的、可在互鉴中生长的生命体”。正如儒家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成不变”,而在于“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他者智慧,实现自我更新”——东南亚保守派担心“混合婚礼消解伊斯兰教义”,却忽视了“伊斯兰婚礼的核心是‘夫妻互敬’,而佛教的献花、印度教的牵手,本质也是‘表达敬意’,与教义核心并不冲突”;非洲长老担心“语言学习导致身份迷失”,却忽视了“学习他者语言,反而能让马赛族的故事被更多人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传统”。



2. 阻力二:个别国家的工具化企图——以某西方大国与某区域大国为例



个别国家的工具化企图,比保守势力的抵制更隐蔽、更具破坏性——其核心逻辑是:将“和合共生论”视为“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工具”,通过“资助实践项目”“主导议程设置”等方式,将理论与自身的“价值观外交”“地缘政治目标”绑定,最终让“和合共生”沦为“新霸权的外衣”。这种企图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 形式一:西方大国的“价值观绑定”。2033年1月,某西方大国(以下简称“X国”)提出向GACML提供1000万美元资助,但附加条件是:“所有受资助的实践项目,必须在成果报告中强调‘项目符合X国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并要求GACML在年度会议中加入“文明互鉴与民主制度的关系”议题——这实质上是试图将“和合共生论”与X国的“价值观外交”绑定,把“文明互鉴”转化为“民主制度的推广工具”。X国国务院一位官员在与笔者团队沟通时直言:“‘和合共生’是个好概念,但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资助,是帮助你们的理论‘落地到正确的制度土壤中’。”


- 形式二:区域大国的“地缘利益渗透”。2033年3月,某区域大国(以下简称“Y国”)在参与“丝路计划”时,提出“将计划与Y国的‘区域基础设施联通’战略绑定”——要求参与国在遗产保护项目中,优先使用Y国的建筑企业、数字技术,并在联合声明中加入“支持Y国主导的区域合作框架”表述。Y国代表在计划协调会议上说:“‘和合共生’需要实际的资源支持,Y国愿意提供技术和资金,但实践也应服务于区域的整体合作——这是‘共生’的应有之义。”这种“资源支持附加地缘条件”的做法,本质是将“丝路计划”视为Y国扩大区域影响力的工具,而非纯粹的文明互鉴实践。



这些工具化企图,直接违背了“和合共生论”的“非政治化”与“非排他性”原则——理论的核心是“文明间的平等互鉴”,而非“服务于某国的政治目标”;实践的目的是“培育文明共识”,而非“成为地缘博弈的棋子”。X国的“价值观绑定”,是“西方中心论”的变相回归,试图将“民主制度”作为“文明共生的前提”,本质是对“主体平等”的破坏;Y国的“地缘渗透”,则是将“共生”异化为“依附”,试图通过资源控制主导实践,违背了“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原则。



第三节 阻力应对:以青年交流破保守、以公开辩论反工具化、以实践案例证共识



面对双重阻力,笔者团队并未采取“对抗式反驳”,而是遵循“和合共生论”的“阐释性倾听”与“实践共生”原则,通过“青年交流化解保守疑虑”“公开辩论澄清工具化误区”“典型案例论证理论本质”三大策略,逐步化解阻力——应对过程不是“说服他者接受理论”,而是“通过对话与实践,让他者理解理论的真实含义”,正如道家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最好的辩护,是“用实践证明理论的价值”。



1. 策略一:青年交流项目——以“传统创新”化解保守势力的疑虑



针对文化保守势力“消解传统”的指责,笔者团队认为:保守势力的核心担忧是“传统的传承断裂”,而非“互鉴”本身——只要证明“和合共生论”能“促进传统的创新传承,而非消解”,就能化解疑虑。基于此,团队设计“青年传统创新计划”,聚焦“青年为主体、传统为核心、创新为方法”,在东南亚与非洲开展针对性实践:



- 东南亚:“传统婚礼的现代诠释”项目。2033年1月,团队重启印尼日惹的跨宗教婚礼项目,但调整策略:不再设计“融合式婚礼”,而是发起“传统婚礼创新设计大赛”——邀请穆斯林、佛教、印度教的青年设计师,基于本宗教的婚礼核心教义,融入“现代审美”与“他者宗教的友好符号”(而非核心仪式),例如:穆斯林青年设计的婚礼请柬,保留“尼卡哈”仪式的核心文字,但在边框加入佛教的莲花纹样(象征“纯洁”)、印度教的吉祥结(象征“永恒”),并解释“这些纹样是对其他宗教的尊重,而非改变教义”;佛教青年设计的婚礼流程,保留“献花”核心环节,但在流程手册中加入对穆斯林“尼卡哈”仪式的介绍,注明“我们尊重不同的婚礼方式,无需统一”。



该调整得到了部分保守派青年的认可——“伊斯兰文化保护协会”中的年轻成员,有12人主动加入大赛评审,认为“创新设计既保留了教义核心,又体现了对他者的尊重,不是‘稀释传统’,而是‘让传统更有包容性’”。最终,日惹地方政府恢复项目审批,大赛共收到237份设计方案,其中10份被当地宗教团体采纳为“推荐婚礼方案”——这证明: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非封闭”,“和合共生”不是“改变传统核心”,而是“为传统添加‘尊重他者’的现代内涵”,让传统在互鉴中更具韧性。



- 非洲:“部落故事的双语创新”项目。2033年3月,团队在肯尼亚调整“多部落语言共享课堂”,发起“部落故事双语创新大赛”——让马赛族、基库尤族的青年,用“本部落语言+对方部落语言”改编传统故事,但要求“故事的核心情节与价值观不变,仅语言表达与细节描写可调整”。例如,马赛族青年将“狮子与马赛勇士”的传统故事,用基库尤语补充“基库尤族对狮子的敬畏”细节,既保留了马赛族“勇士精神”的核心,又融入了基库尤族的生态伦理;基库尤族青年将“玉米女神”的故事,用马赛语添加“马赛族对草原的感恩”情节,保留了基库尤族“丰收信仰”的核心,又体现了马赛族的游牧文化。



该项目邀请马赛族传统长老会的长老担任“核心价值观评审”,确保故事的传统内核不被改变——长老们在评审后表示:“青年们用两种语言讲我们的故事,不仅没丢核心,还让其他部落的人更懂我们的信仰,这不是‘忘记自己’,而是‘让更多人记住我们’”,最终同意恢复项目。项目结束后,双语故事集被纳入肯尼亚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成为“部落互鉴”的教材——这说明:“文明互鉴”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理解他者的同时,让自我被更好地理解”,传统的传承,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交流中被守护”。



2. 策略二:公开辩论与声明——澄清工具化误区,坚守理论非政治化原则



针对个别国家的工具化企图,笔者团队采取“公开辩论+原则声明”的组合策略:一方面,在国际学术期刊、联合国平台公开反驳工具化逻辑;另一方面,通过GACML与非盟发布官方声明,明确理论的“非政治化”与“非排他性”原则,拒绝任何附加政治条件的资助与合作。



- 公开辩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的理论辩护。2033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会议,X国代表在发言中再次主张“‘和合共生’的实现,需要以民主制度为基础”,并引用GACML的实践案例,声称“成功的互鉴项目,都发生在民主国家”。笔者作为GACML代表,在回应中进行了三点辩论:


1. “实践实证反驳:GACML在非民主国家的项目同样成功”——引用越南(社会主义国家)“社区遗产保护”项目、沙特阿拉伯(君主制国家)“跨宗教慈善”项目的数据,证明这些项目的“文明互信提升率”(47%、42%)与X国所谓“民主国家”的项目(平均45%)基本持平,说明“文明互鉴的成功,与制度类型无关,只与‘主体平等、实践共生’的原则有关”;


2. “理论本质澄清:‘和合共生论’拒绝‘制度前提论’”——明确指出理论的核心是“文明间的平等对话,而非‘制度输出’”,正如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文明共生的“道”,在于“不强制、不预设前提”,任何将理论与特定制度绑定的做法,都是对“道”的背离;


3. “案例对比:X国的‘价值观外交’与‘和合’的冲突”——引用X国曾资助的某文明对话项目,该项目因强制要求参与国“认可X国的民主标准”,最终导致8个发展中国家退出,证明“工具化的实践,最终会背离文明互鉴的初衷”。



这场辩论被《联合国纪事》收录,成为“和合共生论”反工具化的重要理论文献;会后,有17个发展中国家的NGO向GACML提交申请,希望参与实践项目——这证明:坚守理论原则的公开辩护,不仅能澄清误区,还能赢得更多认同。



- 原则声明:GACML与非盟的联合声明。2033年5月,GACML与非盟联合发布《关于“和合共生论”非政治化的联合声明》,明确三条“铁律”:


1. 任何组织或国家对“和合共生”实践项目的资助,不得附加政治、意识形态或地缘利益条件;


2. 实践项目的议程设置、决策过程,必须由“多元文明主体平等参与”,不得由单一国家或组织主导;


3. 禁止将“和合共生论”的任何概念、实践,用于服务特定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地缘战略。



声明发布后,X国与Y国均未再提出附加条件的资助或合作要求;GACML还根据声明,建立“工具化监督委员会”,由各文明背景的学者、NGO代表组成,对所有项目进行“非政治化审查”——这一机制的建立,让“和合共生论”的扩散有了“原则底线”,也避免了理论被异化为“霸权工具”。



3. 策略三:典型案例论证——以中拉文化交流案例反驳“同质化”质疑



针对“和合共生导致文明同质化”的核心误区,笔者团队在2033年6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明多样性保护”会议上,以“中拉文化交流百年历程”为典型案例,进行系统性论证——通过梳理中国与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文化交流史,证明“和合共生的本质是‘和而不同’,而非‘同质归一’”。



案例的核心论证逻辑的是:



- 第一步:展示中拉文明的“差异底色”。中国文明以“儒释道和合”为核心,强调“集体伦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拉美文明以“印第安传统+欧洲殖民文化+非洲文化”为混合体,强调“个体表达、自然崇拜、热情奔放”——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百年间从未消失。


- 第二步:梳理中拉交流的“互鉴实践”。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京剧传入墨西哥,到21世纪初拉美探戈舞在中国流行;从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传入巴西,到拉美咖啡文化融入中国日常生活;从双方学者共同翻译《论语》与《拉丁美洲解放神学文选》,到联合拍摄反映“中拉移民生活”的纪录片——这些交流都是“单向借鉴”或“双向互融”,但从未试图“改变对方的文明核心”。


- 第三步:论证“互鉴未导致同质化,反而强化了文明独特性”。例如,中国的“京剧探戈融合舞”,虽融入了探戈的节奏,但核心唱腔、身段仍保留京剧特色,反而让京剧在拉美更具吸引力;巴西的“中国水稻种植”,虽采用中国技术,但结合本地气候,发展出“巴西特色水稻品种”,反而提升了巴西农业的独特性;中拉联合翻译的经典,虽加入了对方文化的注释(如用“印第安自然崇拜”解释《道德经》的“道法自然”),但从未改变经典的核心文本——这些案例证明:“互鉴”不是“用他者取代自我”,而是“用他者丰富自我”,最终实现“差异更鲜明、特色更突出”的共生格局。



案例论证的结论是:“文明同质化的根源,不是‘互鉴’,而是‘单一文明的强制输出’;而和合共生论的‘价值共通’,是‘在差异中找共识,以共识护差异’——共识是‘和’的基础,差异是‘不同’的底色,二者缺一不可。”这场论证得到了会议多数代表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中拉文化交流案例”纳入《文明多样性保护最佳实践报告》,作为“和合共生不导致同质化”的权威佐证——这一案例的成功,也让“和合共生论”的“和而不同”本质,有了更具说服力的历史与现实支撑。



第四节 扩散的阶段性成果与理论完善



截至2033年12月,“和合共生论”的全球扩散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理论从“联合国平台的共识”,变为“覆盖150余个国家的民间实践”,从“学术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文明交往方法论”;同时,应对阻力的过程,也让理论本身得到了完善,形成了“核心原则+实践准则+监督机制”的完整体系。



1. 阶段性成果:从“理念”到“范式”的跨越



- 实践规模:覆盖150国,项目超千个。GACML成员组织增至150个国家的528家NGO,开展实践项目1036个,直接参与人数超120万,涵盖“文化遗产保护”“跨宗教慈善”“青年交流”“生态合作”四大领域;“丝路计划”参与国增至18个,数字数据库收录全球丝路遗产点237处,VR资源访问量超5000万人次;非盟《2040人文交流议程》中,基于“和合共生论”的项目占比达35%,成为非盟人文交流的核心理论支撑。


- 社会认同:从民间到官方的认可。全球有62国的政府发布“文明互鉴政策声明”,明确提及“借鉴‘和合共生论’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合共生论”列为“全球文明对话推荐理论”,并决定将2034年“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年度主题定为“和合共生:文明多样性的保护与创新”;全球200余所高校将“和合共生论”纳入“文化人类学”“全球治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的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大。


- 典型样板:形成“可复制的实践模式”。除“丝路计划”“中拉文化交流”外,还涌现出“中东宗教共同慈善项目”(覆盖5国,救助难民超10万人次)、“北欧-东南亚生态合作项目”(融合道家“天人合一”与西方环保理念,建立3个“气候适应性农业示范基地”)、“美洲原住民文化共享计划”(推动加拿大、美国将原住民传统生态知识纳入国家环保政策)等样板——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小切口、低冲突、高参与”,为理论在全球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可模仿的模板”。



2. 理论完善:新增“传统创新”与“非政治化”两大补充维度



应对阻力的过程,也让笔者团队意识到:“和合共生论”的原有三维架构(主体平等、价值共通、实践共生)虽能覆盖核心原则,但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理论与政治的边界”两个问题上,仍需更明确的补充——因此,团队在原有架构基础上,新增“传统创新”与“非政治化”两大补充维度,形成“三维核心+两维补充”的完善体系:



- 补充维度一:传统创新维度。核心命题是“传统是动态的共生资源,创新是传统的生命力源泉”,包含两条准则:① 文明互鉴不得改变各文明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符号”(如宗教教义的核心、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仅可在“非核心实践层面”进行互鉴创新;② 鼓励“传统的现代转译”——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应对现代问题的方案(如道家“天人合一”转译为“生态责任共担模型”),让传统在服务现代中实现传承。这一维度的加入,回应了文化保守势力的“消解传统”质疑,明确了“互鉴”与“传统保护”的边界。


- 补充维度二:非政治化维度。核心命题是“和合共生论是文明交往理论,非政治工具”,包含三条准则:① 理论的实践项目不得与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绑定;② 项目决策需采用“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机制,禁止单一国家或政治集团主导;③ 建立“工具化监督机制”,对项目进行全流程非政治化审查。这一维度的加入,为理论的扩散设置了“政治防火墙”,避免了理论被异化为“霸权工具”。



第四节 本章结语:从“扩散博弈”到“范式形成”的过渡



“和合共生论”的全球扩散与博弈,是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在辩护中完善”的过程——它证明:全球文明共识的凝聚,不是“一帆风顺的理想主义旅程”,而是“在差异中找共识、在博弈中守原则”的务实过程。正如儒家所言“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文化保守势力的质疑与个别国家的工具化企图,理论的推动者不能退缩,只能通过“更清晰的阐释、更扎实的实践、更坚定的原则”,让“和合共生”的理念逐步被接受。



扩散与博弈的阶段性成果,也为下一章“范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理论覆盖150余个国家、形成千余个实践项目、得到联合国与区域组织的认可时,“和合共生”已不再是“单一理论”,而是开始向“全球文明交往新范式”转变:这种范式以“主体平等”为前提,以“价值共通”为内核,以“实践共生”为路径,以“传统创新”为支撑,以“非政治化”为底线,最终指向“多元共存、共识引领”的文明共生格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全球融合大同思想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