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并存时代下的的最后名将之毅军统帅——
书名:近代、古代与时政故事系列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272字 发布时间:2021-06-16

导言: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赖以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及各地起义的湘淮军及勇营元老宿将功臣日渐凋零。如1884年,淮军元老张树声去世;1885年,湘军统帅左宗棠去世;1886年,湘军悍将鲍超去世;1888年,淮军元老潘鼎新、周盛波去世;1890年,湘军元老曾国荃和湘军创始人曾国藩长子,杰出的外交家曾纪泽去世;1891年,嵩武军统帅张曜去世;1894年秋,湘军悍将刘锦棠去世;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刚结束,淮军悍将刘铭传去世。短短十几年内,中兴功臣名将几乎尽皆凋零,存留下来的元老重臣如李鸿章、刘坤一、魏光焘等也都行将就木。而在将领方面,当年跟随他们及宿将的一些人,普遍不再具备当年悍将的才能,不过也有几位忠勇可嘉。此系列选取几位甲午战争后崛起的名将叙述,分别是淮系聂士成,淮军旁系豫军系列的马玉昆,跟随刘锦棠转战的董福祥。这些人都是行伍起家,年龄都差不多。这些人都文化不高,不过实战经验丰富,履历军功,但不像他们的老上级那样能够荣膺封疆大吏,而是一直在军旅打转,是纯粹的职业军人,因此遭受的磨难要比早期的元老宿将更艰难。

 

马玉昆(?-1908年),字荆山,亦作景山,民间称为马三元,安徽亳州市蒙城马集人。初以武童从毅军宋庆参加对捻军作战,积功至都司,后擢总兵。1874年与左宗棠部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协助宋庆防卫旅顺口。甲午战争中表现勇敢,为日军钦佩。1899年擢浙江提督,次年调还直隶提督。庚子之变时,马玉昆率武卫左军抵御八国联军。初战天津,继战北仓,相持月余。卒以无援而败退。及那拉氏挟光绪出走西安,命马玉昆随扈。第二年,还京,加太子少保。1908年,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赏加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武。

 

出身贫寒,投身军旅:

马玉昆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年轻时迁居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因身体高大,性强悍,少年尚武,臂力过人,又好赌躲债,曾被亳州蒋氏大户收为家丁。后往河南汝宁(今汝南),投淮军所属的毅军营当兵。当时,毅军正在汝宁、南阳、邓州一带镇压捻军。因马玉昆作战强悍,在攻占仁山寨战斗中立有“战功”,受赏千总,戴蓝翎,并升任毅军统帅宋庆的亲军马队营官,为宋庆所赏识。

同治六年(1867),毅军调防山东东平州(今东平县),攻打张宗禹所率的西捻军,马玉昆舍命在前。随后,又在淮路口堵截捻军赖文光部。同年春天,马玉昆在山东济阳率领便衣,乘黑夜潜入捻营,内外夹攻,大败捻军。六月,马玉昆率部又在荏平围困捻军。不久,清廷将马玉昆提拔为副将,以总兵记名,并赏给“振勇巴图鲁”称号。

马玉昆的早年与当时一般的勇营将领差不多,都比较固定的跟随一个统帅,殊死血战,勇悍当先。而个人也有着较强的武艺,多年的锻炼使得马玉昆作战经验得以丰富,而且成为老上级宋庆的得力助手。

 

转战西域,战功显赫:

    同治年间,西北回乱爆发,陕甘总督左宗棠统兵前往,清廷调宋庆毅军从陕北榆林一带堵截陕甘回民军队。

同治九年,久攻回民据点金鸡堡不下,调马玉昆部参战破堡,击毙回军首领相文治壮。论功授马玉昆提督衔,赏“博奇巴图”称号。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后,于光绪二年又派兵出关收复新疆,派宋庆出任哈密剿匪会办。马玉昆奉宋庆派遣,随左宗棠、金顺出关入疆,得到器重。马玉昆参加平定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等城,生擒回民首领黑瞎子,驱逐白颜虎逃入俄境。平定新疆以后,马玉昆又参加屯垦,先后驻守新疆达10年之久。清廷因马玉昆立有功劳,赏穿黄马褂,赐骑都尉世职。

光绪十六年(1890),李鸿章调马玉昆任北洋军随办营务兼毅军后军,驻守旅顺。光绪十七年,清政府授马玉昆山西太原镇总兵。光绪十八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保奏将才,称宋庆已经年迈(宋庆1820-1902),而马玉昆年富力强骁勇善战,可在将来接替宋庆统兵。李鸿章的保奏得到军机处认可并记录在案,以待随时备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宋庆马玉昆部成为李鸿章的淮军/北洋系的下属,实际上是旁系,与淮军产生了很深的关系。

 

甲午战争血战日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命马玉昆率毅军6营2000人前赴朝鲜,8月4日入平壤。与马玉昆部同时入朝者还有左宝贵奉军、卫汝贵盛军及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等,共计29营,14000余人。清政府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9月15日,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马玉昆率毅军分守平壤东门及大同江左岸防线。15日凌晨,日军第九旅团分左、中、右三路进犯大同江左岸毅军阵地,马玉昆指挥所部奋勇抗击。日军进攻部队被阻于阵地外开阔地面,毫无掩蔽,伤亡惨重。日军官不顾士兵死活,驱赶士兵拚死冲击,清军以猛烈炮火还击,日军“死伤甚多,如第十一联队第一中队将校悉数战死或负伤,第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第二、第四中队,其士官亦皆战死”。马玉昆指挥清军乘势由堡垒冲出,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展开白刃格斗。进攻平壤南路的日军第九旅团,在马玉昆指挥的毅军抗击下,遭受“将校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290名”的重大伤亡后。日本人作诗哀叹道,“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但不幸,这时平壤玄武门被日军攻陷,奉军统领左宝贵力战牺牲。贪生怕死的叶志超急令撤退。当夜9时,叶志超率军由平壤仓皇溃退。一路被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腾 相蹂死者20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者无算。叶志超率败兵狂奔500里,逃入中国境内。这样,马玉昆率部英勇奋战所取得的胜利,被畏缩怯懦的主将叶志超白白葬送了。

马玉昆跟随宋庆率军退回国内后,10月,从毅军统领宋庆防守鸭绿江下游九连城防线。宋庆在接受命令时,对下属说:“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惟一死以报国。”10月25日,日军由朝鲜义州越江来攻,首先进攻聂士成、马金叙防守的虎山阵地。在战斗危急时刻,马玉昆率部出援,奋勇杀敌。但由于守九连城的铭军刘盛休部,不战而溃,清军防线全线瓦解。马玉昆随宋庆退走凤凰城。30日,凤凰城又失,复退保摩天岭。

当时由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的日本第二军入寇金旅,旅顺危急。清廷调毅军回援。马玉昆又从宋庆回军西进,先后与日军战于金州、海城附近之马圈子、感王寨。失败后,随宋庆退守田庄台。

光绪二十一年年2月下旬,清军数路联合反攻被日军占领的海城。24日,马玉昆、宋庆、徐邦道与日军战于大石桥附近的大平山。马玉昆率部防守山北之东、西七里沟急附近村落,奋力抵抗。并驰驱于冰雪间,督队力战。坐马中炮毙,重新易骑,继续督战。在战斗中,“马玉昆被围垓心,率其亲兵闯出重围,因见我兵尚在围内,重复杀入,冲开一路,护之而出,其亲兵百人两次冲杀,仅剩二十余人,战马三易,均被炮毙”。大平山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除在战场上伤亡300余名外,并有大量士兵被冻伤,全军达千人以上。清军伤亡亦多,据宋庆所撰《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记载,毅军“死于大平山者四百二十四人”。

大平山失守后,马玉昆随宋庆退往营口,3月9日与日军战于田庄台。马玉昆分守田庄台东北曹家湾子,虽奋勇抵抗,但由于主将宋庆指挥失误,被日军分路包围截杀而失败。从此清军在辽南战场全部瓦解。不久,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马玉昆的勇敢善战,却为日人所畏惧,如大平山之战,连日方的战史中也不得不承认:“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决无退却之色”。

客观的来说,甲午战争中,宋庆、马玉昆的指挥当然是有失误的。而且宋庆作为主帅本来就是难为他,一方面他当时已经七十五了,精力有限。光绪二十一年(1895)徐世昌在“请召询重臣以定大计折”中对宋庆的评价是:“老成宿将,勇略过人。独当一面则有余,统筹全局则不足。”这个评价还是客观的。宋庆所部的作战风格稳扎稳打,打不赢就设法撤退,不做无谓的牺牲,保存有生力量。而马玉昆的存在则是对宋庆的补充,马玉昆的风格与宋庆类似,但相对比较灵活。虽然宋庆、马玉昆所部迭遭失败,但作风硬朗顽强,屡败屡战士气不坠,连日军都承认毅军不愧为白发将军宋庆麾下的敢战之军,“骁武绝群”,“忠勇力战”,“决无退却之色”。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但聂士成、宋庆、马玉昆等人的力战,却得到了日军和清政府的认可,战后他们的部队得到了扩编,他们也获得了晋升。

 

协助宋庆整训毅军并改编为武卫左军: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大力训练新军。袁世凯部新建陆军和聂士成部武毅军得到最优先照顾,而甲午战争中表现勇敢的宋庆、马玉昆部毅军也被予以重视,得到了扩编。光绪二十五年(1899),毅军改编为武卫军下的武卫左军,宋庆为总统,马玉昆会办军务。经历多年扩充训练和清政府的支持,武卫左军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该部经历多年扩充,到光绪二十五年时候,武卫左军总部设有营务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各局编制与武毅军基本相同,不过左军不像右军与前军那样拥有随军学堂,虽然马玉昆一直希望。兵种以步骑炮为主。总兵力在25营1.2万人左右,长夫3000任左右。每年的军费在70-90万两。所部枪械以毛瑟枪,曼利夏和来复枪为主,有什么用什么。马枪以毛瑟马枪为主。炮兵有两个营,每营配57或75炮12-16门。该军因长期驻扎东北方向,除了盛京将军协拨军械外,还自己购买武器,每年购置武器费用预算为5-6万两白银。

总体上武卫左军比甲午战争前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装备训练也得以基本西化,不过比起袁世凯部新建陆军和聂士成的前军,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上都有不足。这也许是由宋庆、马玉昆没有什么太深厚的背景所致吧。毕竟袁世凯部新建陆军有朝野共识,户部兵部的支持,而聂士成身为直隶提督,淮系尚有余威,淮军还有部分关税的稳定收入。

 

庚子年前后的艰难岁月:

马玉昆于光绪二十四年(1899)任浙江提督,次年随宋庆统兵前往直隶。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五年8月,侵略军两万余人,沿运河北犯。6月28日,马玉昆率武卫左军5000余人和骑兵1500余人也到达天津。这两支军民队伍一至天津,便与聂士成部武卫前军和曹福田率领的义和团联合作战,对踞守在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地内的八国联军进行猛烈的攻击。7月1日,马玉昆率部由刘家庄移驻新浮桥,联军乘其不备,实施进攻,马部奋勇还击,击毙联军20余人。翌日,马部统带郭殿邦、张相泰部,在陈家沟同2000余联军交战,分队迭进,昼夜不息,阵毙联军百余人。聂士成亲率两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在陈家沟击退联军的援兵,毙伤敌数十名。7月4日至5日,裕禄召集马玉昆、聂士成、曹福田、张德成等人开会,商讨战斗部署。会议决定先将紫竹林联军击退,然后会合各营,节节进剿,直抵大沽口。马玉昆立即率部出发,连日进攻老龙头车站,与联军大战,毙敌慎重。联军只得拆断通往租界的浮桥阻止清军和义和团的进攻。因无援兵,马玉昆只好率部退守南苑,掩护慈禧、光绪西逃。不过抢在天津沦陷前后,马玉昆派兵派兵从天津军火库拉走大批军火。裕禄、宋庆和马玉昆退往北仓的当天,即.14,马玉昆派兵往武库(西局)抢运出枪支20余箱,子弹500余箱,然后纵火焚烧武库,将弹药运往北仓,分发各军。次日,马玉昆又派兵往韩家墅药库抢运出炮药2000余箱,装船运往杨村,以备急用。聂士成阵亡后,吕本元暂时署理直隶提督,后由马玉昆接任。

进入山西后,留驻山西两个月内,紧急裁汰补充,因为宋庆、马玉昆忠勇可嘉,9.17赏该部银一万两。10.28上奏道左军与归属的前军部队及在天津招募的三个营,此时一共步兵23营炮兵4营骑兵7营1哨,共34营1哨15700人,成为战时最大的一支部队。此时的左军任务极为繁重,除了负责因守护电线破坏后的长安到北京的驿站外,主要负责晋西北防务。11.25宋庆马玉昆在山西上奏称议和之际,联军所到之处,官民都得供应避让,使其无所顾忌,到处要挟,收我军械,无所制止。并与马玉昆和山西巡抚锡良再四相商,倘若进入山西,唯有死战,军中子弹又运来数十万发,尚可一战。清政府当然不许。不久,宋庆病情加剧,请假调理,马玉昆总统左军事务。岑春煊接任山西巡抚后,害怕该军引来联军,希望调走。就在次年三月准备分批调走时候,娘子关失守,暂缓调离。光绪二十七年(1901)2月,宋庆上奏希望由左军内部调出一部驻守河南的黄河北岸防御。5月底,经李鸿章奏调,马部向直隶顺德和赵州一带前进,途中抽出步兵七个营骑兵一营一哨由宋庆统率进驻豫北,重立毅军,程允和与郭殿邦为帮统。因河南军饷不够,抽出一个营返回左军。光绪二十八年(1902)2.11四川提督兼帮办北洋军务的宋庆病逝,年82。毅军此时增加到12营,由姜桂题总统,郭殿邦仍为分统。不久下令姜桂题统八个营进驻京畿为禁军,余部四个营还在河南归郭殿邦。1904时候河南巡抚陈夔龙曾奏请将京畿八营毅军调回河南,不许。宋庆马玉昆与岑春煊关系不和,离开山西后,主力由马玉昆在河北剿匪,期间因为炮兵补充困难,将一个炮兵营改为步兵营。此时马部有步兵17营炮兵2营骑兵2营,并配合新成立的毅军在冀豫两地剿匪。

 

名将晚年岁月:

宋庆去世后,马玉昆正式接掌武卫左军,同时他还是直隶提督。辛丑条约达成后,马玉昆率主力赴直隶剿匪,但因其兵力不够,袁世凯也增派部队和马玉昆共同剿匪,以维持直隶境内治安。光绪二十八年(1902)3月,左军又开赴热河一带剿匪,历经一年艰苦战斗扫清。1903.1.19在热河的左军调回通州整备,在通州南门建操场营房训练。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两国为争夺我国东北爆发战争,马玉昆还奉命出关看守,驻守古北口至朝阳一线。由于和外国侵略者激战多次,马玉昆是清军中少有的了解帝国主义列强军队的将领。他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列强军队做过以下的评价上报清廷,希望能引起清廷足够的重视,以改革清朝军队:“列国军士之有智慧有法纪,虽其将死而指挥自如者,以德、法为最,英、日次之,俄乃最下。俄之军士,其能力无以加于我国,惟将校稍胜耳。仓猝遇伏,将校既歼,行列自乱。又克城以后,往往四出掳掠,大将本营或空虚无人,出不意袭之,往往转败为胜。日本之兵,果锐为诸国最,其耐久战之力,德、法、英、俄皆不及也。而器械之锐利,动作之敏捷,远不如德人。故论列国之兵,法人诎于体,久战先倦;俄人诎于智,失将先乱,皆非不可胜者也。今日我师虽非甚精,然以抗俄人,尚足取胜,惟俄人兵数多而铁道便,彼以众来而我以寡当之,此其所当踌躇者耳。”客观的来说,马玉昆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当时的清军高级将领中,马玉昆是位阶最高也是最资深的将领,与各国军队都有作战经验,他的分析的有道理的。但由于清政府早已腐败不堪,对于马玉昆的总结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清政府当时的实力也无法支撑马玉昆的参战主张,故而只能守局外中立。不过为确保战火不波及京师一带,清政府令袁世凯布防热河辽西一带,其中直隶提督马玉昆奉命率武卫左军迅速开赴古北口到朝阳一带加强防御。兵力增加了四个营。其中马玉昆亲军步兵一营,马队一哨和马步五营驻扎朝阳,古北口由孙多庆步兵两个营,平泉州有方友田步兵三个营和余仁同炮兵两个营,建昌有陈希义的步兵四个营。马玉昆因统军驻扎西南到古北口喜峰口,东北达赤峰的热河一线,直隶提督一职由山东兖州镇总兵沈大螯署理,孙多庆在古北口照顾后防部队。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八日(1904.12.15)马玉昆长子马廉溥(字子清)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归国,就任武卫左军管带,并负责训练。且将驻通州的步兵营训练由德式改为日式,此为武卫左军一大改革。而且德日式的军事训练在中国保持近四十年。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六日(1905.4.12)马玉昆奏请从朝阳回通州,沿线查看队伍,不准,著在防地认真训练。同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1.2)马玉昆奏请设立武卫左军随营速成学堂,此时练兵处由奕劻和袁世凯把持,全力编练新式陆军,对武卫左军不甚重视,未准,令改设学兵营。到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907.1.9)军机处给马玉昆发下上谕,要求其拨兵十个营交给昆源经草地赶赴黑龙江,听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调遣,防范土匪,一切补给仍由马玉昆负责。翌年四月二十三日,马玉昆赏假回籍。同年九月二十七日,昆源统带的十个营回到直隶,全军渐渐集中到通州整训。三十四年四月一日(1908.4.30)马玉昆捐款创设武卫左军随营速成学堂,挑考学兵百人入学学习初级军事学,多年夙愿得以实现(国府军令部长徐永昌即为第一期学员,排倒数第二)。八月十八日(9.13)一代名将马玉昆病逝。马玉昆去世后,马玉昆病逝后,直隶提督和武卫左军事务由姜桂题接任,昆源帮办军务。他原来就是宋庆部下,而且最早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袁世凯的关系比较友善。

 

总评及左军日后生涯:

马玉昆是清末勇营系统出身的将领中少有的几乎打满全场的将领,从参加镇压捻军,到镇压陕甘回乱,再到收复新疆,再到甲午战争,再到反击八国联军侵华,又到日俄战争防备戍边。马玉昆参加了清末除中法战争外几乎所有的内外战争。

翁同龢曾评价马玉昆“为人直爽,亦深于事故”。马玉昆戎马一生,平回匪征新疆,抗日军战联军,作战勇敢,是晚清一员勇将,实战经验丰富。他常年跟随宋庆,所以其作战风格和练兵与宋庆颇为相似,都是稳扎稳打的类型,不过更灵活和凶悍一些。平心而论,宋马二人都是可用将才但并非帅才,尤其是马玉昆治军过于严苛不似宋庆和以后的姜桂题宽仁。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候,他与聂士成部矛盾就很尖锐,聂士成死后,他接统武卫前军,前军将领多有不服。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他与袁世凯也不和睦。一方面二人都是一品大员,都可专折奏事,而且马玉昆战功显赫,常认为袁世凯是投机分子。马玉昆虽也曾是李鸿章部属,但在淮军正统尤其是武毅军的人看来他出身是豫军,不属于正统淮军北洋系统,是杂牌军。而袁世凯出身庆军,是正宗淮军正统。对淮军旧部多优礼有加,但对马玉昆却存有偏见。一方面按照制度,总督提督虽是一品大员,而且袁马二人官爵基本等同,但提督归总督调遣,马玉昆虽管辖直隶境内所有军队,但统帅权在总督而非提督手中。而且在日俄战争战和问题上,二人主张不同。在战后保举有功人员问题上,马玉昆保奏文职37人武职63人的名单被陆军部驳回,马玉昆极为愤怒,称所保人数不及袁世凯之半。将愤怒明白写于奏折中,可见两人关系之恶劣。

如果再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讲,马玉昆之后,清军传统的勇营系列将领中,再难有一人可制衡北洋系统。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战斗力不亚于北洋新军,而且左军人员干部和思维比较传统,忠于职守,其对朝廷的忠心远非骑墙的北洋军系统。而辛亥年,武卫左军在直隶、山西与陕西与革命军的作战,的确体现了其战斗力的不一般。不过有趣的是,袁世凯当了民国总统后,其身边警卫常由毅军人员出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