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屈原·《天问》
每当夜晚降临,皓月当空时,人们总是会停下脚步,遥望苍穹,目视着夜空中那颗最亮、最远的“启明星”。此时,人们的脑海里便会产生无限奇妙的关于现在、过去、未来以及整个宇宙时空的思考。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和关于这奇妙的宇宙时空的惊叹!我们来自哪里?那天空的尽头又是什么?浩瀚的星海又是什么?多么伟大的造物主才能创造处这么神奇天地啊!
浩瀚的星海是那么的宁静。生命在地球上是那么的短暂而星星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可人们渐渐的也发现有些星星是恒定不动的,因此人们称之为:“恒星”。 而有些星星似乎是动的,它们要么在远离周围的星星,要么在靠近周围的星星,人们将这些会动的星星称之为:“行星”。不仅如此,偶尔天空中还会有流星划过,为静谧的星空增添几分暖色!
人们对星空的追问似乎是永恒的,永不止步的。在中国的文化中将宇宙定义为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人们根据星星的变化便能判断四季的变化以便农事,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能正确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遥远的星星结合了起来,形成今天人们熟知的占星术。
星星是如此的奇妙,在那浩瀚的星海里似乎蕴藏着人类最古老的智慧和关于自然界的最原始、最本质的法则。也正是如此,人们对星星从未停止过追问,而对自然界不断地追问探索,似乎也成了人们的一种天性,成为了那些睿智而且目光如炬的人的天性。
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星星的追问。人们始终在仰望那最遥远的群星,那里便是人们知识的极界吗?还是那也只不过如地平线一般,只是看起来是穹顶,实际上却远不止于此呢?
关于所有的这些问题的探寻,仍然要回到人们关于星星遥远的追问中去寻找答案。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通过观察星星的东升西落,便认为这些星星都嵌套在一系列的以地球为球心的同心球壳上,它们都围绕着宇宙的中心——地球在不停的旋转。但后面人们发现某些行星在运行时会逆行,在逆行期间这些星星都会显得比平时更亮,这说明此时它们离地球更近。这和之前的说这些星星是镶嵌在球壳上的理论相违背。为了使理论更好的满足观测结果,古希腊人又提出了,那些巨大的球壳只是围绕地球的“均轮”,除此之外每个行星还有自己“本轮”。当它们在均轮上围绕着地球转,但同时又会在自己的本轮上运动。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行星的逆行和进动。对于古希腊时代的人来说或许这便是代表着宇宙中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理论,也就是同一时期中国人所相信的那混混沌沌,如一团乱麻且可说又不可明说的“道”。
但大约一千年以后,哥白尼的理论却说古希腊人提出的“地心说”是错误的!或许这对以托勒密代表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我们从中却能发现一个道理:错误的理论也能正确地解释现象。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或许也有非常巨大的启发意义。自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统一理论”以来。人们对统一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偏爱,尤其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统一理论,不仅仅只是偏爱甚至是奉为圭臬,他笃信在整个宇宙中也存在着某个支配整个自然界的规则,通过这个规则人们可以解释自然界中所有的现象。由此,在爱因斯坦生命最后的三十年里,他都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大脑仍然在思考着。
如果爱因斯坦能够再多活几年,或许他就能够看到人们在他的基础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即建立了“电弱统一理论”。现今,人们已经迈得更远,提出了“标准模型理论”。但这些理论距离爱因斯坦所追求的真正的万物统一的理论还相去甚远,以至于人们后来提出一个万物理论的最佳候选者——弦理论。但这个理论太过深奥,它将时空拓展到了十一维,所描述的数学方程看上去就如一团乱麻!这对生活在四维时空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但弦理论真的就是爱因斯坦所追求的攘括万物的理论吗?或许只有来自未来的人才知道真正的答案!但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从对过去的科学发展的反思中看出些许端倪。就像当初古希腊人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提出的本轮和均轮的概念一样,为了与观测相符合,每个行星需要使用大量的本轮,有的甚至达八十个以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浩荡的理论!而后,开普勒却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论,即提出的非常简单的描述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轨道理论代替了本轮和均轮本轮,由此开普勒也提出了著名的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而现今,弦理论为了引力统一,将时空拓展到了十一维。如此复杂的时空结构和那需要使用八十多个本轮才能描述的行星运动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弦理论或许只是一个说得通的,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十分复杂的理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弦理论会像地心说理论一样被某个更简单的,仅仅使用我们身处的四维时空就能描述简单的理论所代替。但人们从地心说走向日心说,大约花了一千年的时间。往后,人们在追寻知识的极界的道路上必然也是曲折而漫长的。
现今,在某个晴朗的夜晚,当人们再次被好奇心所驱使,拿出望远镜仰望苍穹中那最亮、最远的群星时,人们能看到的更多了,看得也更远了。但聪明的人们也会发现,人们仰望那遥远苍穹的群星时,似乎和三千年前的古希腊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感触:我们和群星仍然距离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