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这个急救方法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吧,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学校都会找相关的医生或者护士来讲解心肺复苏这项急救技能。可是就算知道心肺复苏这个急救技能,也知道如何操作,相比很多人也都忘记了吧。
据悉,中国每年因为心脏骤停而去世的人约有五十五万人,瞧瞧这数字,真的是大的吓人。
不过为什么会发生心脏骤停呢?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脏的表面有无数个心肌细胞,这些心肌细胞控制着心脏的搏动,在心脏的表面也分布着一些血管,这些血管滋养着心脏表面的心肌细胞。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一样,需要新鲜的氧气和营养,当营养和氧气无法满足心肌细胞时,心肌细胞就会以为饥饿而相继死亡,此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不过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呼吸骤停、心肌梗死等疾病或者其他某些原因。
一、呼吸骤停:如果呼吸通道中有异物,也或者是溺水,就会阻塞呼吸通道,导致气管组织肿胀,当呼吸不顺畅时,会导致吸气和呼气的中断,那么身体就会出现缺氧状态。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心脏无法提供新鲜的氧气和血液,导致突然性的停止跳动。
二、某些疾病:各种疾病如严重哮喘、咯血、张力性气胸、肺梗死、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各种休克等等情况的发生,都会导致心脏骤停。
三、心脏供血不足:如果急性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发生在早期阶段,则会出现心脏骤停,如果患者有急性心肌缺血,也可因心室骤停而出现心脏停搏。
这时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以上几种情况,那么心肺复苏就能为他们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进行心肺复苏越早越好,因为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所以在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那么为什么心肺复苏很重要呢?
其实我们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是维持我们人体基本运转最重要的两个系统。
心脏,是一个巨大的水泵,它能够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为身体各个地方的细胞送去营养,如果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就无法正常的运输,身体各个部位的细胞无法吸收到新的营养物质,那么它们就会因为饥饿而死亡,其中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大脑的脑细胞也会因为血液停止运输而慢慢的死亡。此时我们要进行外力的按压,模拟心脏跳动,进行血液的循环,让身体各处的细胞不那么快死亡。
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器官,肺的内部有很多肺泡,肺泡的表面有很多毛细血管,当我们进行气体交换时,外面新鲜的空气会进入肺泡中,此时血液号小火车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内将废气送进肺泡,将肺泡内新鲜的氧气装在血液号小火车上,运输到全身各处,保证身体氧气的需求。如果呼吸停止,那么身体内的废气无法排除,新鲜的氧气无法进入,身体各处的细胞无法吸入新鲜的氧气,就会慢慢的死亡。进行人工呼吸就是利用人为的方式让患者呼吸,虽然正常空气中氧浓度约为21%,但是经呼吸吸入肺后人体大约可利用3%~5%,也就是说,呼出气中仍含有16%~18%的氧浓度,只要我们在进行人工呼吸时给患者的气量能使胸廓抬起,那么氧含量的绝对值不少于自主呼吸,这样就完全可以保证身体重要器官的氧供应,不至于由于缺氧而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损害。
那么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呢?
心肺复苏其实就是两部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部分。
胸外按压:普通成人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每分种一百次,下压深度五厘米到六厘米,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的按压方法是不一样的哦。一、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二、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
开放气道:在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打开患者的气道。开放气道有以下两种方法:
1、仰头提颏法:即一手置于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但要注意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同时清除病人口腔、鼻腔内的异物。
2、推举下颌法:双手置于病人头部两侧下颌角,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用力向前上托起下颌,并使头向后仰。
注意,如果发现患者有外伤,则选择第二种方法打开患者的气道。
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前,应先解开伤员领扣,紧身衣服、裤带,清除口腔的泥土、杂草、血块、分泌物或呕吐物等。有假牙者应取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呼吸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患者仰卧,施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颏部使头尽量后仰,保持气道开放状态,然后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婴幼儿可连同鼻一块包住,向患者口内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吹气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气,松开贴紧患者的嘴,并放松捏住鼻孔的手,将脸转向一旁,用耳听有否气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为第二次吹气做准备,当患者呼气完毕,即开始下一次同样的吹气。如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则要进行持续吹气,成人吹气频率为每分钟十二次,儿童为每分钟十五次,婴儿为每分钟二十次,但是要注意,吹气时吹气容量相对于吹气频率更为重要,开始的两次吹气,每次要持续1~2秒钟,让气体完全排出后再重新吹气。
二、口对鼻人工呼吸:当患者有口腔外伤或其他原因致口腔不能打开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首先开放患者气道,头后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颌使其口闭住。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内吹气,直到胸部抬起,吹气后将患者口部张开,让气体呼出。如吹气有效,则可见到患者的胸部随吹气而起伏,并能感觉到气流呼出。
为了尽量减少因人工呼吸而中断胸外按压,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时可采用15:2的比率。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人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三十次胸外按压内就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相当于每十五次胸外按压就要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儿童,婴幼儿则是按压十五次就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哦!我懂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它需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呢?
其实很简单,绝大多数突然倒下昏迷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心肺复苏,可是在进行心肺复苏前,我们都要做一个步骤,那就是聆听患者的心脏有无跳动。具体操作为,我们讲患者的外衣脱下,用手或者耳朵贴在患者心脏的位置,感受一下心脏有无跳动的感觉,正常人的心脏位于人体左侧。如果感觉不到心脏跳动,那么就要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觉得上述判断方法太难,那么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触摸颈动脉。颈动脉的部位就在颈部气管两侧,触摸后可以感觉到,与心跳一致的频率,颈动脉是供应大脑血液的通道,左右各有一根。用手触摸颈部,如果能明显感受到搏动,那么无需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感觉不到搏动那么就要进行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