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章
第二章
书名:笑 作者:日月明 本章字数:6887字 发布时间:2021-09-17

                                军宣队破旧立新


初中比小学规模大多了,不但见识了人多,还见识了以前只有在电影里才见到过的洋鼓、洋号。这是秋季,开学没几天。这一天风和日丽,学校张灯结彩,西洋乐队鼓号喧天。校门口几十个花枝招展的城镇女同学,手捧鲜花分列两边。一辆军绿色的崭新的吉普,徐徐驶近校门。这是一辆军 车。从军 车上走下五个人,四个穿便服,一个人着军装。军人个子特高,站人群中,大有鹤立鸡群的优越。军人一行步入校门的那一刻,两旁的女同学手摇鲜花,齐声呼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这就是“军宣队”。军宣队,也是最小的队,集指战员于一身。军宣队是来领导我们“破四旧”“立四新”的,简称“破旧立新”。


军宣队长叫上官。我们乡下的学生见识浅陋,还以为“上官”是一个军衔呢。我们问老师,上官到底是多大的官。老师告诉我们,上官是姓,是复姓。不过老师告诉我们,上官队长确实是一个军官,因为他的上衣有四个口袋。只上头那两个小口袋的,就是士兵。


上官队长给全校师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要砸烂资产阶级小课堂,建设无产阶级大课堂。要“走出去”“拉进来”。他说“拉进来”做得不错,“贫宣队”“工宣队”“军宣队”都拉进了各级各类学校。但“走出去”还远远不够,说明资产阶级顽固派还霸占着学校,必须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无产阶级在学校才会有巩固的地位。上官队长上午上的政 治课,校长下午就卷铺盖走人了。上头指派上官队长代理校长。


上官队长第二天就把全校师生“带出去”了。带出去干啥子呢?上官队长给出了一个时鲜名词,叫“游 行 示 威”。“游 行”是展示,是宣讲,是号召。要向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示 威,要与它们彻底决裂。


千多号人马的游 行队伍走在大街小巷,浩浩荡荡,沿途群众无不驻足观望,肃然起敬。队伍领头的上官队长,左肩斜挎军用包,右肩斜挎军用水壶,腰间扎着宽大的军用皮带,甚是飒爽英姿。


上官队长从部队里带来了一个奇特的喇叭,声音特别特别大,土广播在它面前,不及一提。这个喇叭有一个很科学的名字,叫“半导体喇叭”。半导体喇叭有个怪脾气,就是“欺生”,其它人拿手里对它说话就发出刺耳的啸叫,只有拿在上官队长的手里,它才服服帖帖。


一路上,高呼口号,都是上官队长领喊,大家一起呼应。这就是大课堂!走出小课堂樊笼的同学们,兴致勃勃,欢呼雀跃,笑容绽放的脸蛋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游 行示 威,每天都会遇到“四旧”,上官队长就现身说法,随时随地与它们斗争。


第一天遇到一个挑四方体形状的皮箩走亲戚的男子汉,上官队长说他那担皮箩是“四旧”。新社会早就不用皮箩了,都用圆形竹篾箩筐了,必须破除。他拦下了皮箩客。皮箩客是个乡巴佬,看到这个庄严的军人,吓得三魂丢了两魂。上官队长见他可怜兮兮的样子,决定做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并决定只要他能背一条毛主 席语录,就准许他原路返回。皮箩客想了想,他记起在夜校扫盲班老师教过他的一条毛主 席语录。他说他没文化,只上过几个月的夜校,背不好要大人有大量,不要责备他。上官队长点头同意。

“那我就背了啊”

“背。”

“背得不好可不要削我啊。”‘

“不削”

“我们的党,是个伟大的党、是个光荣的党......是个......”皮箩客背了几句,忘词儿卡壳了。什么党来着?他想啊想,就是想不起来。他只知道自家的犁上缀着一个横档,叫犁辕档,管它呢,胡诌一句完事,早点离开,省得夜长梦多。

”哦记起来了:是个犁辕档!” 


语录背成这样可不得了,围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击掌喝倒彩,哄堂大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若上纲上线,可以定“现行反革 命”。皮箩客一脸懵逼,惶恐茫然,他猜想,自己是不是惹祸了。他“扑通”一声跪在了上官队长的膝下,声泪俱下苦苦哀求:“解放军叔叔,大人有大量,把我当个屁放了吧!”

上官队长头一回见一个大男人跪倒在自己面前,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再想想开头的许诺,男子汉一口唾沫一个钉子,不好意思追究眼前的这个人,只好让他走了。

望着皮箩客仓皇而去的背影,品味着他创建的“犁辕党”,想不笑都不行。


游 行的第二天,又逮着一个“四旧”。有一户人家传出了一阵“呜哇呜哇,呜哇哇哇哇......”的牛角号声。牛角号过后就是“咚咚嚓,咚咚嚓”的锣鼓声。上官队长问路边的老者,那一家在做什么。老人说那家在打醮,拜娘娘。上官队长带着游 行队伍向那家走去。


这家法事正在进行中。老道士右手举着阴阳太极剑,左手摇着紫铜三清铃,口中朗诵着道经典句。小道士站在一旁敲着木鱼,咿咿呀呀的帮着腔。敲大鼓的,打钹镲的一个个全神贯注。


“停下!”上官队长用半导体喇叭,以军队首 长的姿态一声令下。只听到一声“咣当”,那是老道士手中铃铛掉地上了。之后,死一般的沉寂。突如其来的喇叭里的一声吼叫,不亚于滚地雷的爆炸。道士们早惊吓得没了人形,脸色幽情,嘴唇黑紫,浑身抖索得比打摆子还厉害。几个敲锣打鼓的是附近跑过来帮忙的青年农民,他们立刻反应了过来,有人大声吼叫:“喊喇叭的,你过来!别以为你裹一张黄鼠狼皮,老子就怕了你。告诉你,老子的亲哥,独立团的团长。你算哪根葱!”

“听好了!我们几个全部贫雇农爹爹出身,根子红,苗子正!”另一个青年拍着胸脯宣告。

“老子土疙瘩一个,打赤脚的还怕你穿鞋的不成?想要狗拜倒猴子面前,卵子都不直溜!”

“识相就立刻滚蛋,有多远滚多远!”


学校几个与上官队长走得近的,连忙出来救场子,簇拥着他从屋里退了出来。屋里那几个敲锣鼓的青年追逐而出,被学校认识他们的几个老师劝住了。

趾高气昂的上官队长,落了个灰头土脸,带着游 行队伍早早地返校歇息了。上官队长不甘其辱,打了一份报告给县军宣大队。县军宣大队了解到,这一带有史以来,民风剽悍。解放前历任县长没有坐稳过两年的,都是老百姓轰下台的,全都是短命县长。


军宣队长感觉势单力孤,向县军宣大队搬救兵。军宣大队人手有限,便向县革委求助。县革委给他从档案股调过去一个股长。股长姓蔺,是个接近退休的老气横秋的女人。县里的人向军宣大队介绍:蔺股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结识面广,工作方法多,可确保不捅大的娄子。


上官队长见到老气横秋的蔺股长,感觉大失所望。蔺股长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但不以为然。上官队长对上次撞了南墙耿耿于怀,他想那几个年轻农民啃不动,找道士出了那口恶气总该可以吧!他就去找蔺股长商量。蔺股长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为什么?”

“时机不成熟。”

蔺股长向上官队长挑明:“不要轻举妄动,只跟进不冒进,小心撑得万年船。盲动造成恶果,我退休下野,你白白断送前程。孰重孰轻,自己掂量。”


上官队长明显感觉到了这个老女人的咄咄逼人与老谋深算。在蔺股长的幕后操控下,我们学校的革 命运动总是慢半拍。别人早停课闹革 命了,我们还在断断续续的上着课。县红 卫兵司令部发最后通牒说,再不停课闹革 命,就要打资产阶级保皇派了。我们学校终于也停课闹革 命了。


蔺股长对斗地主、斗牛鬼蛇神,不感兴趣。就让上官队长继续带着大家游 行,破四旧。学校北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风雨桥,桥上雕梁画栋,桥两头的拱门上还有十八罗汉。桥门石头柱子上镌刻着对联。上官队长说这些都是四旧,让我们用锤子给统统敲掉了。上官队长说:“桥两头分列的四只镇桥的大石狮是最沉重的四旧,把它们推到河里去喂鱼!”。人多力量大,几只石狮都被推入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风雨桥正中的大梁的中间钉着一叠红布,红布上画着八卦,八卦上盖着五雷印。红布下悬吊着一个铜罐。这个组合大有来历。相传紧邻风雨桥下游的洪江大街犯水星,连年洪水泛滥。后来官绅带头捐款,请来高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在风雨桥的上头漾了一座“海”,这座"海"能装下百年不遇的洪水。法符就藏在大梁上的铜罐里。


上官队长指着悬挂在大梁上的铜罐说:“这才是四旧的祖师爷,必须铲除!”可是它太高了,必须搭架子才能拿下。次日,上官队长命把学校礼堂戏台上搭挂背景幕布的架子拆掉扛去风雨桥搭了个脚手架把铜罐取掉,还把红布也扯掉了。大家好奇的往铜罐里瞅,是一卷黄素纸。抽出来一看,纸上画满了符。据传这些符都是用朱笔画的,永不褪色。看着那鲜红的符,感觉它神秘莫测,不免产生几分惧怕。胆子大的同学,捧着铜罐摇了摇,咣当作响。把铜罐倒转来,掉下四枚圆形铜币,铜币上铸有航船扬帆大海的图案。上官队长掏出火柴,把黄素纸点着化作了灰烬。铜罐和几枚铜币他说是破四旧的战利品,把它带回学校去。


记不清又过去了几个月,蔺股长告诉上官队长,跟道士秋后算账的时机已经成熟。蔺股长联系了区公所区委书 记,组织了区、镇、村、学校四级联合破旧立新大行动。天刚蒙蒙亮,百人行动大队把道士的家包围得水泄不通。叫开道士的门,上官队长勒令道士在院坝里原地站立,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红 卫兵纠察队立即进入道士家里翻箱倒柜进行搜查。道士做法事的全部家当,道袍、道冠、道履及剑、铃、鼓乐、令牌、法印等所有法器都装在四个大挑框里,悉数抄缴。


老道的巢穴,竟然搜不出一尊神像,老成持重的蔺股长顿生疑窦。她把上官队长叫过去面授机宜:去楼上查查。

上官队长一声号令:“上楼查!”

“完了!完了!彻底完了……”道士哀号着,瘫坐在地上。红 卫兵纠察队在楼上一间昏暗的房间里搜出了五个木菩萨: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阎罗王。阎罗王的宝座下压着一叠黄色的纸。看到那叠黄色的纸,老道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扑过去疯狂抢夺。道士寡不敌众,没扑腾几下就被制服。到底是什么东西,值得他拼了老命去抢夺?打开一看,还真长见识了。那是道士向阎罗王告的“阴状”。阴状上有不同时期加上去的人名和“犯罪事实”及处罚请求。红 卫兵纠察队长当众宣读道士写给阎罗王的状子:

1950年,公社书 记钟大有带人分掉了我家三亩四分地 ,冒天下之大不韪。求阎罗王使其一家,暴病而亡。

1952年,大队书 记袁发家强征粮食,不留口粮,伤天害理。使其坠崖而亡。

1955年,付灰道士,不顾同门之情,破坏香火规矩,有辱师门。使其疯狗咬死。

......  

1966年,上官军人,嚣张放纵,以势欺人。使之溺水江河。


围观的当地民众,听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除眼前站着的上官队长,其他告上阴状的,竟然都被告灵了,都先后一个个死于非命。大家暗暗称奇,无不惊异于老道士的法力。蔺股长也倒吸了一口凉气,不免打了个寒战。她猜测,这个道士一定是个高道,绝对不好惹。


听完向阎罗王奏的“阴状”,老道士双手捻诀,脚踩行符,口念神咒,一头撞向砖墙。“抨”的一声,道士应声倒地。他的额上撞出一道口子,鲜血从口子里汩汩流淌而出。道士没有死,甚至神志清醒。他不但没有显示出半点痛苦,反而祥和地微笑着。蔺股长往神龛下的香炉里抓了一大把香灰,叫道士闭了眼,把香灰小心地洒在道士的伤口上,血立即被止住了。蔺股长想借此收兵。可事已至此,已由不着她了。被写进“阴状”的上官队长,坚决不肯饶了老道。


蔺股长是本地人,害怕得罪道士把她也告上了“阴状”,她决定要做一个顺水人情。她把区、镇、校、村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开了个小会。蔺股长毕竟是县里派来的,都说听她的。蔺股长最后当众宣布:凡是四旧的东西,一律就地销毁。” 

“置于告‘阴状’,呵呵,咱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咱不信鬼神。”

“咱不信鬼神,上官队长被告了’阴状‘不还活得好好的吧。他的’阴状‘是告不灵的。你说是不是?上官队长。”

“是,是。”上官队长颔首称是。

“呵呵,子虚乌有的’阴状‘什么的就不理它了“。

道士一家与左邻右舍,对蔺股长的网开一面,拍手称善,感激涕零。


从道士那返回学校后,蔺股长总感觉后背像泼了盆凉水,冷飕飕的。尤其到了黑夜,她老是觉得有一只手向她伸过来。而在后来的一次“破四旧”活动中发生的一件事更蹊跷,更让她惶恐不安。


那一天她跟随着浩浩荡荡的游 行队伍去离学校二十多公里的青苔洞亭子破四旧。蔺股长做事从不莽撞,她去到青苔洞大队,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当地大队书 记,说明来意:要把青苔洞亭子里的四旧给破了。大队书 记是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保持着服从上级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的精神。他二话没说就提起斧子和锤子跟着蔺股长走了。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亭子,它跟公园里和名胜游览区的亭子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专为过往行人提供歇脚的亭子,也叫“过亭”。说白了就是在路中央建一座长方形房子,路从房子的中轴线上穿过。亭子的一头有一座小民房作为配套,民房里住着一户人家,是无居所的穷人家。房子免费住,但要负责看护亭子和供奉亭子里的神像及打扫亭子的卫生。平常亭子里的 香火收入,贡品允许做外快,真金白银归公,用于亭子维修。


青苔洞亭子是一座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大亭子。门洞是用青石打造的。门洞两旁刻有对联,字体很古老,是出自一位举人的篆刻。那几行字,我们都不认识,问老师,老师也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门框的上方是砖雕,主题是“八仙过海”和“龙凤呈祥”。上官队长让一队红 卫兵负责把它们都敲了。亭子的两旁距地面大约三十公分搭着贯通前后的宽大的长木方,专供过往客人坐着或躺着歇息的。亭子的正中央是面对面的两个神龛。一个神龛供着文武两个财神,是两个木雕的比人体还要高大的半身神像。武财神怒目圆睁。文财神眉清目秀。对面神龛上供着一尊石雕的大肚大量、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弥勒佛的右边是一尊叫“瘦佛“的泥菩萨。一胖一瘦,显然不搭配。

大队书 记亲自动手用斧子把文武两个木雕的财神给劈了。财神像的底座暗藏一个空腔,空腔叫“土仓”,两土仓里都劈出几十个圆铜币和几个刀币。大队书 记说这些都要视为大队的财产,把这些古币都收了。弥勒佛是石雕的,只能用大锤锤砸了。花岗岩石佛太坚硬了,上官队长挥舞着铁锤,铁锤砸下去,火星四溅,只砸出一个小小的印记。


它的眼睛为什么老是在笑呢?它笑什么呢?上官队长边砸边想。看看神龛上的对联,下联就是专门写它的“笑”的。“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难道我就是可笑之人?可恶!

“让你笑!”,上官队长使劲砸它的眼睛。眼睛珠子砸没了。他发现它的嘴角还在笑。

“让你笑!”,上官队长又使劲砸它的嘴角。嘴角砸得坑坑洼洼,他发现它的笑停留在面部。

“让你笑!“,上官队长抡铁锤砸它的脸面。弥勒石佛的面庞被砸得斑驳陆离,他却发现它的笑转移到了它光亮宽敞的额头上。


上官队长双手震得发麻,手上打满了血泡,铁锤下的弥勒佛像,依旧笑口常开的样子。他妥协了,他随手把锤锤丢给了身边的红 卫兵。

红 卫兵们不管那么多,只管捡好砸的地方敲,把佛像的鼻尖、耳垂、指头砸掉完事。


大队书 记指望在“瘦佛”身上再破一个“土仓”,说这个瘦佛让他来解决。“瘦佛”光秃的和尚头,佝偻着身子,双手合十,旁腿打坐。看上去瘦骨嶙峋,却是精神矍铄,栩栩如生。这尊“瘦佛”并非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那么脆弱,它的泥巴里加了一种采自山上的藤条叫“苦藤”的制出来的细纤维。这种纤维强度高,耐腐蚀,抗氧化,防蛀虫,佛像不会裂缝。佛像外层的泥巴调加了土漆,整体被土漆泥巴复合材料裹得严严实实,历经沧桑,丝毫无损。


看着眼前这尊活灵活现的瘦佛,大队书 记犹豫了好一阵,下不了狠手。他找来一根木棍子慢慢的、轻轻的敲击着。表皮泥层一块一块的脱落,随着泥土的不断剥落,泥菩萨的内胎逐渐显露出庐山真面目,竟然是一具干尸。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它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桩惊天大案呢?


蔺股长感到阵阵恶心,“哇哇哇......”的,吐了一地。她让大队书 记找来一个木桶,把那具干尸盖住,嘱咐保护好现场。蔺股长回县里专门汇报这桩案件。县里高度重视,派出了专案组作为人命案件立案侦查。


大队书 记向公安反应,这尊佛像是走日本那年,从天马山庵堂转移过来的。公安局立刻展开追踪调查。天马山庵堂,大门紧闭。这里早被破了四旧,和尚们早已逃散。费尽周折,找到了住持。住持说他去到那座庵堂,佛像就在那儿了,至于那尊“瘦佛”是由一具干尸泥塑而成,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方丈是庵堂里最年长的,他也从未提及过。


看来要解开谜底,必须找到方丈。外调人员去到方丈老家佛山。方丈老家只有一个侄子。方丈的侄子说,他的伯父方丈一个月以前被一个来自新加坡的缘友接走了。公安局由此推断:所谓的泥菩萨,是一桩巧妙的藏尸案,杀人者极有可能是方丈,担心破四旧原形毕露,畏罪出国潜逃。立即下发了通缉令。


青苔洞亭子的“泥菩萨藏尸案“,一度传得沸沸扬扬,这里成了全县破四旧立四新的政 治思想教育基地。九十年代初,天马山庵堂的老方丈从新加坡重返故居,重修天马山庵堂。追索“瘦佛”下落,知其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方丈痛彻心扉。方丈说那是“真身佛”,全世界都找不出几尊。

“孽障,孽缘,皆系劫数 。”

“阿弥陀佛!”方丈慨叹不已。


1967年底,学校下达了“复课闹革 命”的通知,同学们三三两两陆陆续续的跑回了学校。大家都玩野了,课堂根本关不住人。说是读书,教科书都没有,读什么书呢?上官队长说,既然复课闹革 命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师们只好在钢板上刻蜡纸用油印机给我们刷教科书。

浑浑噩噩,嘻嘻哈哈,不觉初中两年混过去了。“停课闹革 命”,流失了大部分同学,各个区又都增设了一两所“五七高中”,除地主富农和“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还在校的,好歹有所学校可以上。我沾上了舅舅的光,舅舅是区公所挂职的“贫协”副主任。舅舅推荐我进了县二中。二中以前是一所很有名气的正规高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