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求财各有道
军人们走后,候车大厅里又开启了喧闹模式,而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国旅行团制造出来的。董倩和朱建章成了旅行团的焦点,人们把他俩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问个不休。甚至还有的游客拿出手机对着他们不停地拍摄着,想必是想作为回国后谈资中的佐证吧!
中国旅行团发出的嘈杂声也引起了周围俄罗斯旅客的不满,他们皱起了眉头,不悦地看向中国人。有一个俄罗斯老头甚至向人群大声地提出了抗议。很可惜,中国游客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就没有人理会他,这让俄罗斯老头更加不满,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在一旁咆哮着。
远处的程雯雯注意到这边的争执,她赶紧跑过来,先向俄国老头道了歉,转头又对中国游客们说:“大家小点声说话,这不是国内,不能大声喧哗。没看到吗,这老毛子已经发飙了。”
游客们也觉得自己行为有些不妥,大家都纷纷闭上了嘴,候车厅终于又恢复了安静。程雯雯还不放心,干脆领着众人提前来到了站台上。按照行程单上的标识,他们来到了八站台,一列白色的双层卧铺列车安静地躺在铁轨上,由于未到时间,车门也没有打开。直到半个小时之后,他们所在的车厢车门终于开了,一位穿着制服的老女人出现在车门口。她拿着一张名单,核验每一个旅客的护照,然后才让旅客们进入车厢。
中国铁路师承俄罗斯,所以无论从列车结构,人员装备乃至管理制度上都有神似之处。中国旅游团即将乘坐的这辆列车,是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的双层卧铺客车。这种双层列车,2000年前后国内也曾出现过,稍有不同的是中国的车都是坐席。但是不知何故,如今的中国铁路上再很难见到双层列车了。
列车员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马达姆,马达姆中文里是“夫人、已婚女士”的意思。马达姆矮矮胖胖的,一副朴实的苦瓜脸。不过一套灰色的俄罗斯铁路制服穿在她的身上,倒也掩饰了不少臃肿,甚至还增加了几分战斗民族特有的威猛气质。
朱建章和董倩找到了自己的包厢,包厢和国内的软卧几乎一样,也是上下两层共四个铺位,但俄罗斯的铺位明显比国内的宽了许多。包厢里面除了他们夫妻外,还有旅行团的一对母女游客。
列车启动后不久,包厢外就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个列车员马达姆。马达姆的苦瓜脸上挤出了些许的笑容,她边比划着边用英语问四名中国旅客,是喝咖啡呢还是喝茶。董倩在国内就是做服务行业的,凭着经验,她知道这肯定不是免费的午餐,一定是这个马达姆在搞副业为自己创收。如果是在国内,这样的推销,她一定会毫不犹豫拒绝的,因为结果很可能就是青岛的“天价大虾”,或者是哈尔滨的“天价雪乡”。
但是,这里是信仰天主教的地方,想来也没有哪个信徒敢在上帝鼻子底下做恶事,所以董倩就不担心会发生“宰客”这种情况了。尽管知道睡觉前喝刺激性的饮品会影响睡眠,夫妻两人还是点了两杯红茶。董倩心里寻思着,这么大的岁数也不容易,还是多照顾她一些生意吧!那对母女则什么也没有要。
很快,马达姆就端着托盘进来了。除了两杯热红茶之外,还有两份面包和酸奶,看来是明早的早餐。朱建章看了一眼早餐,问董倩:“这些我们没有点吧?”
董倩拿起面包,闻了闻,然后道:“还挺香的,也许是免费赠送的吧!管他的,既来之则安之,正好我们明早有东西吃了。”
夫妻俩正在聊着天,忽然听到过道传来一阵喧杂的吵闹声,俩人顿起好奇之心,连忙走出包厢探个究竟。董倩住的包厢位于一层的过道处,离开水间很近。她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中国男游客,来回摇晃着手中的保温杯,操着一口浓重的青岛话对其他游客嚷道:“我在这等了半天了,这个熊老太太就是不让我打热水,她自己倒是一遍遍用个没完,用完了就把门锁上了。”
说话间,又有几个俄罗斯人陆续走过来,他们每个人手中都端着一盒速食土豆泥。在俄罗斯,这种速食土豆泥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方便面。俄罗斯人看了看这些情绪激昂的中国人,也不吭声,默默地在开水间排起了队。
几分钟之后,马达姆送完咖啡回来了,她打开开水间,依次让每个俄罗斯人进来泡土豆泥。俄罗斯旅客都满足地端着夜宵走了,总算轮到了中国旅客。正在大家憧憬着喝着热茶看着窗外美景的时候,马达姆却哭丧着脸,锁上房门昂首阔步地离开了,只留下一堆不停地在问候她全家的中国旅客。
恰巧在这个时候,从另外一节车厢走来一位中国导游,他见状就对中国旅客说:“你们的领队呢?让领队和列车员交涉。你们肯定没给她小费,这些俄罗斯列车员可坏了,都被中国旅行团惯出毛病了,你不给她小费,她不给你热水!”
而此时,程雯雯正在别的车厢里与熟人聊天,等她回到自己的车厢时,才知道又出现了麻烦。程雯雯向旅客了解了情况,然后对众人道:“唉,没办法,都是被咱们中国人惯出的毛病,咱们凑点钱打发她吧。”
在她的组织下,一些中国旅客凑了几千卢布,交给了马达姆,这才解决了喝水问题。第二天早晨,马达姆依旧彬彬有礼地敲开了房门,她是给董倩送账单来的。两杯红茶,两盒酸奶,两袋面包,总价钱500卢布,折算成人民币也只有50多元,倒也不贵。
一夜的颠簸之后,火车终于驶进了圣彼得堡火车站。中国游客们走出了车站,大口呼吸着带有海腥味的空气。此时是圣彼得堡七月的早晨,旭日阳光裹挟着从波罗的海飘来的凉风,慵懒地斜洒在这些兴奋的中国游客身上,带来了丝丝的凉意。董倩打了一个冷颤,刚想拿出伊斯兰头巾围上,突然想起了什么,自我解嘲地笑了笑,又把头巾放回了包里。
安顿好住宿之后,旅行团便开始了密集紧凑的圣彼得堡之旅。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只有两个,一个是冬宫,一个是大花园,也就是夏宫。
旅游巴士首先把游客们送到了东宫的广场上。董倩在盲校的时候学过世界历史,她依稀记得俄罗斯“十月革命”是从巡洋舰“阿芙乐尔”号打向冬宫的第一发炮弹开始的。如今这个世界历史名舰,作为博物馆就静静地停泊在离冬宫不远的涅瓦河上。而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的冬宫,俨然成了中国旅行团打卡的必到之处。
程雯雯首先带领团队参观冬宫广场,冬宫门前的广场上陈列着一排排二战时候的苏军坦克。大家穿梭在坦克群之间,不停地拍照留念。走到一辆坦克前面,程雯雯手指着这老家伙说道:“大家注意看一下,这辆坦克与其他坦克有什么不同吗?”
朱建章拉着董倩的手围着这辆坦克转起圈来。他本就是一个军迷,平时收藏了很多军用品,比如老式军装、炮弹壳以及军刺等等,而这种大型的军事文物更是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恨不得立即就把它扛回家收藏。围着坦克转了一圈后,朱建章感慨到:“这哪是什么坦克,明明就是一辆拖拉机。”
朱建章的话也引起了其他游客的赞同,程雯雯接过他的话茬,继续道:“朱哥说得对,其实这就是一辆履带式拖拉机,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驾驶座上简单地焊了一圈钢板。二战时期,苏军的坦克不够用了,工厂就把拖拉机草草改装一下,马上就送到前线与德军作战。”
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冬宫以及周边的景点上,直到下午三点,旅游团才离开冬宫,步行到了不远处的涅瓦河畔。
涅瓦河发源于圣彼得堡市的拉多加湖,流入圣彼得堡,从圣彼得堡浩浩荡荡直接流入波罗的海芬兰湾。也就是说涅瓦河始于圣彼得堡,也终于圣彼得堡。它始终贯穿圣彼得堡城,全长74公里,河面最宽处有几千米,最窄处也有几百米;沿途有几条小河汇入,还有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期间开凿的人工河道。
程雯雯把大家聚集在自己的周边,拿着麦克风开始了讲解。她不愧为专业人士,把这个涅瓦河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讲到最后,程雯雯又提高了嗓门道:“今天旅游最后一个项目就是坐游轮,在水上游览圣彼得堡。这是一个自费的项目,不坐游轮的朋友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半小时后在这里集合。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象征,是城市的灵魂,其地位就像长城在北京的地位。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坐游轮游览圣彼得堡就算没来过圣彼得堡,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坐游轮游览一下。邮轮公司给我们的旅行社团体优惠票价是每人200元,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把船票费用转给我,我统一帮大家购买。”
“啊!”董倩发出了一声轻叹,声音不大,但是朱建章还是听到了,他小声道:“怎么啦?”
董倩把嘴贴进老公的耳朵旁,悄声说道:“这个导游太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