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换了一份新的工作,就在家旁边,骑着小破车就五分钟的路程。
开始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如约见了几个还不错的男孩子,只是都没有心动的感觉。
“仿佛觉得人生一眼就看到头了,工作,结婚,生子,平平淡淡。”她苦笑着跟我说。
“如果不想安于现状,你就去大城市闯一闯,反正还年轻,没什么好怕的。”我宽慰她,她却连连摇头,否定了我的建议。
她所在的新媒体公司,员工,甚至上级都比她还要年轻,在社会摸爬滚打了些许年头,风风火火,干练有加,充满了灵气与年轻的活力。
这让她很焦虑。
读书这么多年,一毕业就快速步入社会。等对年龄问题有了些许概念的时候,往往很多事情都有些来不及的意味在。
这种成长,总是需要换一种方式,换一个陌生的环境,从温室到沙漠荆棘,重新抽枝,萌芽,开花,结出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果实出来。
也许如期而至,也许庄周梦蝶。
谁又能猜的准。
“你不要把年龄太当回事了,这不是很重要。”我搅拌着咖啡,精致的白色小银勺撞击在瓷杯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同龄人都结婚了,看起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我除了读书,好像一无所成。”她抿抿嘴,眼神飘忽。
“因为大家本身就活在不同的维度里啊,很多事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想告诉她,有些东西晚一点来也没有关系,这好像也是在试图说服我自己。
我很明白她的担忧。
大概是失败的沉没成本随着年龄不断地增加,热情在反复消耗,生命也悄无声息一分一秒地逝去。
这会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做抉择,或者,很难再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就是在某一天,突然理解父母的某些软弱,明白他们对现实的卑躬屈膝。
成年人原来要活的小心翼翼,要按部就班。而我们就是他们负重前行的一部分而已。
把时间化成等份,变成数字,浓缩进人类历史的长河,揉进血液,做成标记。
竟是如此残忍而又现实。
“我不会想去很远的地方。现在想接受父母的安排,想找个人过得安稳一些。这个年龄,不想试错。”
不想试错。
我曾经也这么想。
这样的情绪在我最近一次分手的时候,被无限放大过。
比以往任何一次失恋都要焦虑,难过。
冷静下来以后,我总是会反复问自己。
怕什么?
我的恐惧开始和年龄息息相关。
不管是爱情,工作,还是其他的,无意间少了许多从头再来的机会。
这种想法恰恰加重了我难过的情绪。
我不想再试错了。我反复告诉自己。
后来我花了很长时间从时间的桎梏里走出来,清醒,痊愈,渐渐明白“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的道理。
时间不留情面,我又何苦把自己圈养。
这种人间清醒,给我增加了莫名的动力。我开始尝试新的东西,接触不同的领域。
对人生有了新的规划。
我会永葆热情,把“年龄”这样的概念远远甩在身后,做我想做的事情,去见我想见的人。
永远热泪盈眶。
“我们永远十八岁。”
她坐在我对面。
就像十八岁那年夏天,闷热又压抑的数学课上,她偷偷躲在堆摞的高高的书本后面,看那本厚厚的盗墓笔记。
我戳戳她的胳膊,她回过头,惊慌失措后,看着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