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着一篇《闲情赋》扬名京都的顾昭梧,如今又凭着一篇《志士仁人》,名动太学。
守正斋的开学第一节课刚结束,这篇堪称完美的八股文手抄版,便在全学三十个学斋九百余名生员中,默默地流传开来。而其作者顾明远自然也再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一时间,连带着昔日青隐先生的京中传闻与他被特招太学的传奇相互混杂,又生出了一个最新版本的故事“学正亲请顾明远”。
在这个新版本中,顾明远是落拓的卖字秀才,太学博士柳时元慧眼识英,并积极向学正大人汇报,而学正大人求贤若渴,便亲自去卖字摊子上考校其才,被其斐然文采所惊,便为其大开方便之门,招入太学,并亲自为其题字“骐骥千里”一幅。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番学正大人抱着为国求才的信念,堪堪留下这段‘识人于微时’的佳话,自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生在京都天子脚下的民众,别的本事且不论,单单消息灵通这一项,九州四海之人向来无法望其项背。是以未到下学的时间,这段佳话便从太学之中被传播到市井之上,进而又传言到各部官员耳中,更不可思议的是,此事被某位耿直的御史大人知晓后,立刻发挥了本朝御史可随时上奏的特权,一本奏本便上到了圣上案头,还顺带附上了顾昭梧的《闲情赋》与《志士仁人》抄本。
如此,刚过了晚膳的时辰,太学中的这起轰动事件,连圣上竟也知道了。
庆历帝今年五十余二,刚过知天命之年。他青年时期在激烈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登极后又几番平定边疆战乱,可谓武功赫赫。如今天下经二十余年励精图治,朝中百业繁荣、民心安定,此盛世之机,他内心所渴求的便转为建立一番文治之功。
近些年国中兴儒尊道,扩大太学规模,扶持民间建立私塾,庆历帝更多次下旨对子第考取秀才的人家减免赋税,对每届乡试中考取举人人数最多的州府予以奖掖,对考中殿试三甲的人家御笔钦赐门匾,一时间民间重学向学之风大兴。
在此背景之下,御史的这篇赞扬太学学正与太学博士慧眼识英的奏本,自然正投所好,而那随本附递的两篇文章,更是文辞清丽、见解独到,龙心大悦之余当场朱笔奏批:太学学正为国求才,特记嘉奖一次,着礼部发文传送各处,并奖江宁织造府特制锦缎十匹。太学博士柳时元慧眼识才,奖御用文房用具一套。太学生员顾昭梧特例无需选拔,直举明经科,无需占用太学原有六位名额。
礼部得了旨意不敢怠慢,连夜拟文,一应奖励物事也都已备好,只等着明日早朝一过,便晓喻各处。
虽说朝中行文未发,但早有朝中故旧将此事悄悄告知了学正高狄。柳时元当初拿御史当令牌,威逼着他让穷秀才入学的事儿,高狄一直怀恨在心。他思量着待那秀才入学后,再伺机寻了他的错处好好整治,让师生二人一起滚出太学。不料这穷秀才方一入学就轰动了整个学里,助长了柳时元的威风气焰,让他更是忿恨难平。于是他一整日都在琢磨,如何在明经科选拔之前,就把这个穷秀才弄上一身污点,到时任凭他文章盖世,恐怕也是难以出头。
不料在他正发愁如何神不知鬼不觉污蔑秀才时,竟然收到了这么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圣上亲令嘉奖!且发文各处!江宁织造府特制锦缎十匹!更重要的是,圣上御批“为国求才”的评语!这些天大的荣耀仿却是自己白白拣来的,而那个冤大头柳时元,左右不过得到一套文具而已!
高狄想到此处愈发得意起来,把那些憋着要整治师生二人的心思也抛在了爪哇国。因为只有更好地推举、提拔顾昭梧,才能让圣上一直记得自己这个“为国求才”的伯乐。
他立即开始琢磨起今后操作的细节来。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三月宵禁方解,正该是京都各处摩肩擦踵,热闹非凡的时候。
顾昭梧这日刚下了学,远桥与无涯便立即如护卫一般随行左右,替他打发了同窗们数不清的各种请教、邀请。因为远桥身份特殊,无涯又是出身武门,大伙儿都不敢过于强求,各自叹息了一回就都散了。
远桥叫过随行小厮牵了马车过来,先送顾昭梧回秋实街。他与无涯同坐一车,也各自回府先换去太学青衣,再去缀锦阁喝酒并欣赏沁芳姑娘琵琶技艺。三人说定了酉时在秋实街碰头,便暂且挥手告别。
马蹄踏踏、马铃儿声声,太学的大门渐渐离得远了。顾昭梧独坐在车厢里再无需掩饰,心里的挂念和不安便都浮了上来。他将帘子掀开向远处张望,却见下学时没有看到人影的凤仪,此时正独自站在已经冷清的太学门前,往自己的方向眺望。他的身姿虽挺拔,却异常的瘦弱而单薄,眉目清俊依旧,却也是盛满了感伤与落寞。
顾昭梧心里如有薄刃划过,是说不出的痛意慢慢席卷起来。然而他却强忍着自己不再看他,转过脸去看向了另一侧的街景。此时正当阳春三月,街边的绿柳成荫长条婀娜,顾昭梧不由想起青州与他作别时,柳枝儿不过刚刚发出了新芽。可光阴易逝,世事也容易改变,那个曾说“梧树在朝,凤便清鸣于朝,梧树在野,凤便隐身于野”的人,如今却用各种理由,将自己一次次推开。
远处似乎隐隐听见抱琴牵来马车在叫凤仪,顾昭梧很想回身再看他一眼,然而终究还是忍住,对前面的车夫交代道:“劳驾你走快一些!”
“好勒!公子!您坐稳了!”车夫熟练的将手中鞭子扬起,马儿吃痛,便撒开蹄子狂奔起来,不过片时便将太学大门甩的无影无踪。